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進入后危機時代。實體經濟大家的日子過得艱難。媒體每年都有”今年將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的專題報道。
然而,借助貨幣寬松與基礎設施投資,中國經濟不但沒有崩潰,反而實現彎道超車,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作為貨幣寬松政策的實施者,金融行業直接受益,不但沒有感受到危機,反而經歷了有史以來最為輝煌的時代。金融各個子行業,資產規模、收入規模、利潤規模都是連續高速增長。金融從業人員依仗行業景氣,或是賺得盤滿缽滿,或是小富小安,日子都還過得算是滋潤。
然而,貨幣寬松與基礎設施投資的宏觀刺激政策已經持續十年,弊端突顯,已是強弩之末。中央實施金融去杠桿,意在進行結構調整。
政策反轉之時,金融人士發現,這十年以來,除了融資平臺與房地產,金融行業好像不知道還能做些什么?除了金融,自己也不知道能夠做些什么?!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的,陣陣寒意襲來,慘!。
01 金融寒冬來了?
最近,不斷有金融行業裁員報道出來。據說,GY證券和DW證券的投行部門,要求員工自動提出離職申請,或是要求工作經驗不滿3年的員工到營業部進行業務再造,聽起來頗有點下崗再就業的味道。
記得2008年金融危機那年,美國各大金融機構或是倒閉、或是合并,從業人員大調整。后面好長一段時間里,國內金融機構也不時有從華爾街失業回業尋求機會的人士。國內也有HTLH證券將新招聘的原本進入總部業務條線部門的大學畢業生調整到營業部,進行變相裁員。只是后來“4萬億計劃”推出,金融行業頓時火紅。此事后續不了了之。只讓HTLH證券落得一個不負責任的罵名。沒想到十年過去,該來的還是要來了。
人在順境和處于行業景氣的時候,往往把取得少許成功歸結為自身的能力與努力,當行業不景氣的時候,則會把挫敗歸結為外部因素與宏觀環境。剛入職的年輕人,可以拿到相當于實體企業高管水平的薪酬,怎能不讓金融人士充滿“精英人士”的優越感。
事實上,從技能要求與業務的復雜度來看,從事金融行業不需要比父輩農民或者工人更高的智力與更強的訓練,尤其是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領域的融資,簡單粗暴,十分容易上手,幾乎用不到在本科金融所學的十分之一的知識。
金融行業的高薪來自于宏觀的形勢與供需關系。一旦形勢變化,后果很嚴重。
曾經有一個新聞,一個在高速公路收費站從事收費工作近十年的人員面臨失業時痛哭,感嘆:我這十年除了開票、收錢就沒有干過別的事情,沒有這份工作以后,我還能做些什么呢?
金融行業是這樣,其他行業也都如此。在一個高度分工的社會里,每個人都將自己的能力專業化,這樣得以提高社會整體的效率。專業人士高于社會平均水平的收入,也是基于專業能力的發揮。然而,英雄即使身有屠龍之技,如果無龍可屠,屠龍之士也只好殺豬擺攤賣肉了。
在大勢變化面前,個人的努力與能力往往顯得微不足道。一個積累數十年經驗掌握高超制造馬車技能的匠師,面對汽車普及時代,多年人力資本核減為0,只能徒嘆奈何。或許是金融行業處于景氣周期的時間太長了,很多從業人員早已忘記行業不景氣是什么樣子了。未來現實將會給我們金融人員好好補上這一課。這一輪經濟演變,如有消費降級,或將從金融從業人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