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美國金融行業哀鴻遍野,十年后的美國經濟復蘇,金融行業再度繁榮。據說,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又開始再度轉變求職意向,從2008年以傾向于選擇高科技企業,再度回歸首選金融行業。這種建立在實體經濟發展基礎之上的繁榮讓人更加安心。
曾經有人研究了一下美國的金融數據,發現美國金融行業為信用評級在BBB以下的企業提供的高收益債券與杠桿化貸款的融資規模余額高達3萬億美元,而且平均利率只有相對libor上浮200BP到300BP之間,相當之低。
相比而言,我國的AA-及以下民營企業發行的債券,幾乎無人問津。只有憑借房地產等硬性資產才能勉強從銀行或者小貸公司獲得一些信貸資源。
融資結構的差異,或許已經暗示了美國與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
而近十年以來,我國的金融行業習慣于根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信用評級和習慣于根據地產評估價值打個折扣抵押融資。
這種簡單的業務標準開展平臺融資業務和房地產融資業務,這些年來,金融治理能力沒有提升,反而一再退化。如果地產與平臺不能再做了,很多金融人員已經不知道自己還能干些什么了。
03 那些不做平臺和地產的目前過得怎么樣?
究竟是什么讓金融行業忘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初心呢?那些從事實體企業融資的人員又都在哪里?
其實,宏觀層面的貨幣刺激與基礎設施投資的雙組合政策,已經決定了這十年,儲蓄向投資的轉化,必然集結于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領域。
作為微觀的主體,誰又能夠對抗這一大勢呢?
這些年來,試圖對抗這一大勢的人,都在哪里?過得怎么樣?
實體經濟產能過剩,之前專門曾成立小微金融的MS銀行和PA銀行遭遇重大不良損失,損兵折將。
PA銀行后面進行戰略調整,從對公信貸轉型到個人零售。很多從事對公業務的銀行家們,要么放棄多年經驗跟隨公司轉型從頭再來,要么跳槽或是失業。
主要集中于實體產業企業股票融資的投行業務早已從2008年前后的香餑餑變成棄之無味的雞肋。
由于股市下跌,股市IPO收緊,再融資受限,投行多年來周期性的出現無米下鍋的現像。當前金融行業不景氣,傳出裁員風波最多正是股權融資的投行部門。很多那些花了很多氣力讀書考過保代的人,后面都離到行業,另謀生路了,到頭來知識派不上用場。
很多思路靈活轉身快投資銀行業務人員轉型融資平臺的債券承銷業務,趁寒冬來臨前積累了糧草。
債券承銷業務,當然也是圍繞國有企業和政府融資平臺以及房地產企業,才更安全且有利可圖。這些年民營企業債券違約事件層出不窮,因為違約事件引出的從業人員的不檢點,已經讓不少從業人員進去了,那些曾經從事過中小企業私募債券的朋友們,現在過得還好么?
新三板業務之前借助政府的上市補貼,虛火了一把,目前上市家數倒是高達數千家。然而,由于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與市場流動性的欠缺,新三板幾乎喪失融資功能。后面出現在新三板上市并以股權投資管理為主業的JD等機構出現爆倉新聞,使得新三板對以上市企業來講連品牌宣傳的功能都已不再。
有家信托公司,之前連續在房地產融資和政府平臺融資中兜轉,賺得肥頭大耳的,并且趁勢建立起了全國性的理財隊伍。沒曾想15年時,公司戰略神經,大力轉向股權與股票,后面股權項目屢屢虧損,投資股票的資金池接近斷裂,到頭來只能將信托牌照轉讓給國有企業了事。
我的一個在該公司的朋友,地產專業背景,一直做地信托融資,賺得一手好錢,但是覺得錢太容易賺了自己不踏實。15年時積極順應公司戰略,從地產業務轉型到股權投資,利用之前積累的客戶資源,發起募集了一個信托計劃,參與新三板企業的大牛定增,你們應該猜到了后面的結局,他到現今天天被客戶追著打(電話)。
04我們未來路在何方?
該來的總是會來的。
依照金融原理推理,融資平臺業務大部分將會被地方政府債券和證券化產品替代。房地產業務也由于地產行業的頭部集中效應,日益減少。
融資平臺業務與房地產業務必定會消亡,難以提供足夠的業務機會供當前規模擴張到如此龐大的金融從業隊伍享用。
如果金融業務不能夠從融資平臺和房地產領域中跳離出來,尋找和突破新的領域,難以想像,未來3年,將有多少金融從業人員會要改行或失業。
吊詭的地方是,前面嘗試實體經濟融資的人員都已經遭遇挫敗身心疲憊了。一直堅持從事地產與融資平臺的人,在政策朝不保夕的忐忑不安中,反而得以保全。
轉型找死,不轉型等死。
實體經濟的大勢與中小企業金融的格局,遠非普通從事微觀業務的金融人士所能影響或是把握,金融人士也只有隨波逐流而已。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運勢,身臨其境中,該何去何從。
這幾天滴滴平臺風波再起,很多輿論欲致其與死地。筆者則持“治病救人,以觀后效”的保留態度。為什么呢?與人方便,自己方便。